间歇喷泉是温泉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一种奇特而罕见的自然景观。目前全球已知的温泉区分布可以说是数以万计,但间歇喷泉的出露不会超过700处。间歇喷泉是高温地热区的典型标志,它常常与大量的热泉、沸泉、喷汽等伴生。所谓间歇喷泉一般称间歇泉。它不同于其他的地热显示就在于它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凡具有间断性喷射出炽热的沸水和蒸汽的泉,或者是定时定量地喷出地面的泉统称间歇喷泉。间歇喷泉(geyser) 一词源自冰岛,它的原意是“喷射”。为什么把间歇喷泉形容成墨守成规呢?有两重理解,一是它具有共性——间歇性;二是部分泉的间歇期是定时的,按时喷,按时休息。基于上述原因,冠名“墨守成规”一点也不夸张。美国西海岸的黄石公园有一个十分遵守时间定时定量地喷歇的间歇泉,被誉名为“老实泉”而驰名全球。间歇喷泉也有一些是属于不“老实”的间歇性喷发。 间歇喷泉的水温、水量以及水化学组分,一般都比较稳定,温度接近甚至略高于当地沸点,水化学类型多为氯化物-钠型水,富含具高温水热区特征的锂、铷、铯、锶、硼、砷、二氧化硅等离子。高温水热活动区是构造运动、断裂活动乃至区域地震的高发区。这些因素都将会导致间歇喷泉容易发生动态变化,甚至出现泉口的转移消失或新生。除构造运动、断裂活动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对间歇喷泉的动态产生影响。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景观,有些国家已把间歇喷泉出露的高温水热区,辟为地热旅游资源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 由于人类的活动,在高温地热区进行钻探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间歇喷泉井或者间歇性喷发的钻孔,我们把这类现象定名为“人工间歇喷泉”或“人工间歇井”。我国西藏羊八井,在热田进行钻探过程中,其中就有多眼钻孔发生过间歇性井喷。日本的诹访市新源汤泉区于1983年打了一口井,结果成了间歇井。每隔7~8min喷一次,激喷持续时间约30s,喷高20-30m,喷出水温在100℃左右,蒸汽飘高50m。 间歇喷泉的活动特点,包括两次喷发之间的间歇期、激喷的持续时间以及喷发射程的高度等,都因每处喷泉内在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所以有些间歇喷泉活动很规则,也有的就不规则。比如有些喷泉激喷的持续时间为几秒钟或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但它们的间歇期相对时间要长得多,有的短到几分钟,有的长达几个月甚至上年时间的间歇期。至于喷射高度也不一样,低的不到半米,高的可喷出40-50m。 【一】间破喷泉形成的特定条件 间歇喷泉奇特的功能和绮丽的景观,不仅为世人所瞩目,而且也引起科学家们对它形成机制的关注和研究。早在150多年以前,德国的化学家R.Bunsen等人,于1847年首先提出了间歇喷泉形成原理。20世纪初,曼比(A,E.Munby)于1902年设计出“间歇喷泉的模式”。除上述研究者外,还有很多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先后对世界有间歇喷泉出露的地区,做过大量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我国地热学家佟伟等人,通过对西藏等地间歇喷泉的观测与研究,也曾提出喷泉形成的模式。 当前,各国的科学家们在分析间歇喷泉成因上会有一些不同的推论和模式,因为迄今为止,全球所发现的间歇喷泉都段有具有相同的喷发模式,这就是说它们各有特点,各具特色。这是因为每一处间歇喷泉所处的内在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地震括动、热储特征、地下水运移等条件)和外部的自然环境(气温、气压等条件)均不一样,所以它的形成、水热活动特点、活动规模、活动景观等也不尽相同。但是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间歇喷泉,它形成原理却是一致的,它必须具备有3大条件,即地下水室、给水系统和热源。这一基本原理是依据1902年曼比提出的包括三大要素在内的间歇喷泉的模式。图为间歇喷泉三大要素模拟示意图。
在间歇喷泉出露地表浅的部位处,应该有一个水室,水室必须具有一定的空间,水室中的热水由于局部受热,热含量不断上升,随之水的温度也增加,密度下降,压力增加时,沸点上升,过热水或蒸汽不断充实在水室中,当水的热含量达到某一临界点和临界分配状态(即汽水比)时,水室的水体将会出现不稳态。这时水室内发生突发性汽化,经过扩容后的体积会骤增l500倍,从而将水猛烈冲出水室。激喷时给水系统同步活动,当激喷停止时,水室又重新注入冷水,这时的喷泉就进入了间歇期。然后,通过热探的重新加热,又开始重复新的一轮水室的汽化和澈喷。从对上述间歇喷泉成因的分析可知除了水室和供水系统是必备的条件外,热源则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源源不断的强大热量才是驱动整个水热活动发生对流循环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全球现已发现为数不多的间歇喷泉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出露在地壳的活动地带,也就是现代火山区或年轻的造山带。这一活动地带目前已被公认为全球板块边缘。间歇喷泉只能在这样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因为这里能够持续不断为喷泉提供足够的热源。间歇喷泉的3大要素缺一不成,若缺少水室,只有给水系统和热源,就只会形成一般的温泉、热泉或沸泉。若缺少热源,根本形成不了高温间歇喷泉。但是自然界却有冷间歇喷泉出露,但它的喷射动力不是热而是靠高压二氧化碳来驱动。 【二】全球著名的间歇喷泉 目前,全球已知间歇喷泉的有冰岛、美国、新西兰、日本、墨西哥、智利、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亚速尔群岛以及中国等。虽然已发现有大小泉口数百处,但是闻名于世界的间歇喷泉仍为少数。下面就让读者欣赏几处十分壮观的喷泉景象吧! 间歇喷泉(geyser)这一术语就源自冰岛,加上又拥有喷势壮观的大喷泉,因此冰岛被誉为“喷泉之乡”而闻名于世。凡去过冰岛的旅游者,都会亲临位于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北70km的冰岛大喷泉的现场,去领略这一喷泉的强大魅力。 冰岛大喷泉出露在赫克拉火山西北的山岭谷地里,泉口坐落在一个大型泉华台地上,泉华台地是由喷泉喷出热水经过长期淀积形成的硅质泉华台地,喷泉停止喷发时,可以见到喷泉泉口原来是一个圆形、直径约20m、深1.5m的热水塘,水塘中央有一喷口,直径3m有余,垂直深度20m。水塘充满的泉水清澈碧绿,塘面水温76-90℃。从近200多年来对冰岛大喷泉的喷发记录中,发现大喷泉的水热活动变迁很大。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喷发活动十分激烈,激喷时的汽水柱高达70m,而且可持续喷发10min,最低的喷高也有25m。1900年以后,喷发次数逐渐减少,到了1916年开始休眠,直到1935年又开始活动,近10来年来水热活动基本处于间歇期。图为冰岛大喷泉于1835年激喷时的情况,在其右侧是大喷泉的伴侣斯托罗克尔喷泉,它与大喷泉同在一个泉华台地,同属一个裂隙上,只不过后者的泉口小,为一直径4m的圆形热水塘,间歇期10-15min,激喷高度18-20m。如图所示,激喷时两股粗壮的汽水柱直冲云霄,犹如“擎天之柱”。此外,冰岛西南Reykjanes热田的一处歇了多年泉口,于1967年的一次地震活动中复活,每隔几分钟喷发一次,喷高5m多。
世界上有许多绮丽多姿的自熟景物,或给人以美的感受,或以某种特有的方式拨动人们的心弦。喷泉就是既能给人以清新的美感,又以其喷涌不竭引人遐想的景物之一,而那些间歇喷泉,就更以它神秘莫测的机制和忠诚守时的品格产生了持久的强大魅力。 提到忠诚守时的喷泉,名声远播莫过于美国黄石公园中“老实泉”了。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部,地处落基山脉的中段,创建于1872年,是全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首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单。 黄石公园附近出露有流纹岩、玄武岩等熔岩,黄石河沿岸岩壁多呈黄色而得名,公园内有落差94m的陶尔瀑布,但最令人如醉如痴的还是黄石公园的间歇泉群。初步查明,全球600多个间歇泉中,近半数泉群均分布在公园之内,真可谓是得天独厚。这些喷泉构成全公园内万余温泉中最富诗情画意的重要成员,然而老实泉却又成为它们当中的无可非议的一颗明珠。 “老实泉”自人们认识它以来,百余年间,守时不逾,每隔64.5min喷发一次,每次持续4-5min,把大约45000L、80-90℃的热水喷向40 -70m的天空中。凡到过现场观赏过老实泉激喷时壮丽情景的人们无不赞赏不已。 美国著名的地热地质学家D.E.怀特、L.J.P.穆夫勒等人,曾对间歇喷泉的特点和成因进行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并针对黄石公园的老实泉间歇性喷发活动进行全过程模拟。图1-6为老实泉经历4个水热活动阶段的模拟示意图。第一阶段为恢复或补给阶段。亦在间歇喷泉一次喷发之后,局部变空的地下竖管及水室又再次充水阶段。在这阶段,热水由下部经给水系统向上运移,冷水则由侧面向下补给}这一阶段包括部分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泡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初步喷发阶段。这阶段上升的气泡逐渐增多,趋于塞满竖管,可能在竖管的狭窄部分如A点处,蒸汽突然膨胀,迫使一部分水从地表泉口涌出。第三阶段为激喷阶段。这阶段随着气泡进一步增加,压力降低,水室及孔隙空间中的热水大部分扩容为蒸汽,喷泉即迅速进入激喷。第四阶段为冒气阶段。激喷之后,地下竖管和水室内近于空阁,停止喷发。这时只有少部分的水残留在局部孔隙空间,短期内继续形成蒸汽。利用间歇期,地下竖管和水室又重新充水,加热,继而为第二回的激喷作准备。图1-6所示地层剖面是设定的,并不代表老实泉所在地域的地下结构,绘出的目的是为了阐明包括老实泉在内的间歇喷泉水热活动的过程、原理以及成因机制。
|